
【週記】人的固有範疇
寫這篇週記也不是出於莫名其妙的心情,或者是必須要在臨走前交待些什麼事情,而是我覺得這一年來實在過於混亂,混亂得非得要在今天的談話中擷取一些成果來做些記錄--雖然在混亂中期待、行動到落空或者是得到滿足,也是一種學習。
其實,我還蠻感謝問起我感情生活的朋友們。我覺得要鼓起勇氣去問別人的感情(或者是情欲)對每個人而言並不一定是容易的事情。朋友在捷運上問我喜歡過誰,我覺得我誠實了一半,另一半就保留了。保留是種對於自己的保護,我不敢說是對別人的保護,因為對朋友的隱瞞並沒有讓我覺得暢快,我也不覺得這是朋友間該有的對待方式。只是人要清楚知道,他的選擇是甚麼就好,然後就對它負責。
中午和Jean聊了一些綠加利的事業,也聊了一些關於個人的事情,還聽到一些故事。我聽到她說的版本:A君半夜在路上開車,車子後來拋錨了,於是也只能摸黑在路上找救兵,接著他遇見一個奇怪的人,問她道:你是誰?A君說,自己從事某某工作,是某某人的丈夫......。接著神祕人再問道:你是誰?A君不知道該怎麼再回答。神秘人方才說:把所有頭銜拿掉,那麼你是誰?(故事來源:遇見未來的自己 )Jean說,她活了那麼久,也還沒完全找到自己是誰。不過,找到自己很重要,因為只有當自己和「自己」契合的時候,力量才會是最大的,做起事來就會變得簡單許多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大師」。大師,有點像是神仙揮一揮衣袖,就能變出滿滿一桌子食物,不費吹灰之力,幾近泰然自若。某些大老闆看過世面,做事情老神在在,被人稱做大師。我猜不只是胸有成竹,而是他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的「範疇」在哪裡,所以也知道自己有多少本錢去應付。
「範疇」是個很重要的概念,Jean也有稍微提到。
一隻魚天生就活在水裡,可能是在池子、水塘、魚缸、水溝或者是大海裡,但是他並不知道它活在水裡(這時候請不要說甚麼:"子非魚,焉知魚之樂"之類的話)。不過,含水的魚缸就是它的範疇,只要超過這個範疇,魚就會掙扎。
人也一樣,每個人都有個範疇。有些人生性溫和,不喜歡暴力;他不喜歡自己發脾氣,也不喜歡別人發脾氣。當任何人(或他)發脾氣時,他會覺得很難受,不了解別人為何如此,也不了解自己為何如此而自責。因此,這個人就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,因為他不了解自己的「範疇」在哪裡,所以也不知道他不能接受的「其他範疇」是甚麼,也因而沒有辦法去習慣接受「其他範疇」。
Jean舉了個還不錯的例子。我們這一代的教育,常常是要求優秀,好像不優秀就犯下了滔天大罪。在父母教育下,"我們必須是好的"可能會變成了大部份人的「範疇」。也就是說,一旦有一天,當我們做了某些事情讓我們不再優秀,我們可能感到自責或愧疚,因為那脫離了我們的範疇。這也是我們為何必須了解自己的範疇,因為這樣才能決定自己要如何去拓展該範疇,讓自己可以接受更多的可能性,因為人不可能時時都完美,也不可能時時都優秀。優秀可以追求,但人要「接受」偶爾不優秀的自己,那也很重要。
這個比喻有點像是《秘密沒說完的事》這本書中的另一個比喻:如果人不知道自己活在監獄中,就沒辦法逃離這座監獄。其實,監獄的概念和範疇相似,抑或可以解釋為舒適圈。一個人可以選擇不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嘗試其他事情,但我想至少也得知道自己的舒適圈是甚麼。畢竟,我看過許多人經不起壓力,忍受不了自己不好,結束生命多的是,我想大可不必如此。
所以,情感也是如此。越無法接受的,有時候越是要去接受。某些時候,你並不是很認同自己,畢竟,當一個「我」和舊有的我相衝突時,這不好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