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ravatar

【書】孤獨六講


蔣勳談孤獨,卻沒有說寂寞。

前天在圖書館翻了雜誌來看,看到了老子道德經其中一段。

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:
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
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
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
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
意思是:三十根輻條彙集于車轂而造車,有了其中的虛空,才發揮了車的作用;糅和陶土製作器皿,有了器皿內的虛空,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;開鑿門窗建造房屋,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,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。所以,"有"之所以能給人以便利,是因為它營造的"無"發揮了作用。

我很少看這類四書五經的,但這一小段原文卻吸引了我的注意(我真正會背頌的只有"大學"和"三字經"的其中幾段)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關於器皿的虛空。因為我以為,器皿之所以為器皿,都因為外圍而非中空。就像平常的生活中,人通常只看到存在的,而無法感覺到永恆的感動、愛、喜樂等。

把老子莊子搬到檯面上來並不是要賣弄甚麼文學古詩之類的,完全是因為整份書的架構都建立在儒家和道家之間的互補和對立面。我以為他要談的是關於孤獨和群體。蔣勳把孤獨分成六個部分來說:情慾、語言、革命、思維、暴力和倫理。印象較深包含語言孤獨、倫理孤獨和思維孤獨。全惟說其實後面部分的章節,和前面講的其實沒甚麼兩樣。我想是的。因為蔣勳要人們做的,只不過是傾聽自己,踏實的尋找自己要的,所以孤獨是個最好的方法。他覺得,懂得和自己相處,就懂得和別人相處。

我猜人類是很害怕隻身獨處的。小叮噹漫畫集裡頭,大雄有一次被欺負得很慘,又遇上很多倒楣事,於是大喊,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消失了。結果,街上所有的人真的都消失了。大雄到遊戲店內把所有電玩搬了出來,在超商拿了一堆零食,回到家邊吃邊玩過了一天。到了最後,因為沒有人和他聊天玩耍,覺得寂寞害怕而哭了。最後,小叮噹把所有人都叫回來,才讓世界恢復正常。當然,蔣勳談孤獨並不是叫人到深山野嶺獨自修行,也不是要人離開朋友,把大部分時間留給自己。

不過,人類就是害怕落單。不管在任何情境下。

曾在網路上看過一段小文章。說的是當一個人遇害時(尤其是搶劫),旁人會有怎樣的心理。受害者最怕孤立無援,旁觀者大多時候也害怕一枝獨秀當英雄。街上的旁觀者大多以為會有人挺身而出,所以責任的承擔就分散了。街上越多人,自己的愧疚感就越小。每個人都沒有想出風頭,因為害怕全世界以為你想出風頭。結果就是,受害者覺得這城市已經沒有安全感和治安可言。但有趣的是,只要有一個人開始作拯救,就有可能吸引到一些人加入救援行列。

蔣勳在書裡頭有一段寫得十分生動。情境就像是你回到家,明明家中都擺滿了家具,卻仍覺得空蕩蕩的。雖然並不想看電視或聽收音機,卻仍就把機器音量調大,想要讓聲音充滿整個空間,好讓自己覺得熱鬧,感覺有三兩人仍在你身旁。住在城市也一樣,就是要吵,你才會覺得這是個你生活的世界。所以,當你把我丟到鄉下去住的時候,我會悶得發荒。除非極度疲倦,有些時候我不喜歡安靜得可怕的夜晚,碰上失眠時更讓人覺得憂鬱。就好像所有聲音(機車也好,機器聲也好,打字聲也好)必須填滿內心的空虛,非得在忙碌中處理編排它們的位置,才能不自覺的進入夢鄉。

蔣勳說語言孤獨的時候,說得真好。當語言越精準的時候,你反而越不知道要怎麼去表達。有時候當你說一些話的時候,其實也沒有甚麼意思--你是只想說話而已。就像有些時候,朋友會忽然叫你的名字,然後又說:沒甚麼,只是想叫你的名字而已.....我猜,大概就是這樣。只是不想讓自己是一個人。你知道的,有人注意你的時候,你就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人。

很多關於孤獨的事情,蔣勳說得很明白。

但他就是沒有說寂寞的時候,該怎麼辦。



延伸:
梁實秋【寂寞】
道德經(誰會想看啊,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