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s

gravatar

【轉載】愚蠢的年代



轉載處
文 / 陳文茜

我與《世界周報》的團隊現在每周上一次課,聆聽教授們談「全球暖化」最新研究。講課總是先從震驚開始,底下一片沉默,無人哼聲;中途幾位年紀輕一點的工作人員,忍不住交頭接耳,談自己買房地點是否安全;結束時大夥邁著沉重步伐,走回辦公地點。

北極融冰歐洲熱浪

《世界周報》的工作同仁現在可能是全台除專家學者外,最強烈活在「末日狀態」的工作夥伴。從今年78月開始我們已陸續整理2009年全球極端氣候新聞;我每周主持,每周看災難,都在狐疑一個問題:為什麼氣候危機這麼明顯,人類卻仍活得如此輕忽?



英國女導演Armstrong近日拍了一部氣候變遷的新影片《愚蠢的年代》;去年底於英國國會播放,今年於聯合國播映。下周二起此片將於台灣及全球50個城市同時首映,它是繼2007年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之後,世界最重要的氣候變遷紀錄片。

《愚蠢的年代》(Age of Stupid),從命名已訂出導演對世人的觀察。我們把金錢的信用危機當海嘯,全球一致行動;但對於全球暖化已極度惡化,40年後人類面臨生存危機,全球只把它當一個科學預言的想像世界,無法一致行動。愚蠢的人類,共築一個愚蠢的末日年代。

舉個例子,9月初北極融冰,氣候科學家們嚇壞了;俄羅斯卻當它是便宜省時的新航道,還高興地 宣布未來走此航道海運可節省十天。再舉一個例子。廣東已近月乾 旱,從澇轉變為旱僅不到30天的日子。南方過去78月多是風災、雨災,孫中山家鄉的田地竟落到如黃土高原般地殼龜裂,風中滿眼是砂。歐洲自2003年熱 浪以來,每年總有數周溫度逼近攝氏40度;撒哈拉沙漠正從北非往地中海逼近,葡萄牙、西班牙、希臘雅典、法國南方、包括兩河流域伊拉克、印度北方綿延至加 州,一年比一年沙漠化。

儘管危機如此逼近,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美中兩大國,號稱G2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製造國,會不會簽署「氣候協議」?卻仍是一個未知數。

攤開中國十一五計劃或四兆人民幣內需方案,氣候變遷都只是附帶內容。中國對熱比婭、達賴等恨 之入骨,但是40年後全球海平面上升,只要一公尺,首都北京、天津、上海均將大半淹沒水中。中國失去的不只是固有領土,更是心臟般的大城市產值。美國亦復如此,高爾的紀錄片預估2025年,曼哈頓已有一大部分土地低 於海平面,尤其華爾街;金融海嘯只淹沒了肥貓,暖化卻足以終結華爾街。

危機的預言一日日逼近,科學家的測試一年一年惡化;可悲人類真的「非常愚蠢」,面對極地冰融,引發人類生存危機,卻仍逃避以對。

莫非愚蠢,正是人性的一部分?也正是終結人類的命定基因?

(
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)


gravatar

《人为什么要活着?》:第二章


在討論生命的目的時,「生命是怎麼回事?」可以是溯源,或是導向未來。這一章就基于未來導向來討論「我們存在的目的」。作者認為,人們常對生命感到不安,最大的根源來自于察覺到自己缺乏目標,因而目的變得十分重要。為了印證尋求目的的「目的論」,這個論述需要以一個「最終目的」作終結。 
 

為了要推導出最終目的,我們會引發連串的「為什麼……因為……」連續問答;不過,這類問答永無止境,因此為了尋求最終目的,最終由「因為」所導出的「為什麼」必須是沒有必要、具誤導性或根本沒有意義(的問題)。這串連續問答是不必然依照時間軸的未來方向做延伸的(意味答案不必然往未來延伸)。 
 
在前一章,作者認為探索生命意義,往過去尋找是沒有答案的;因此往未來探索一樣無意義。于是假設:難道不能光靠過我們的人生,就滿足現在的生活目的?這樣的想法其來有自。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是為了要達成遠在未來的目標,那麼會有兩種結果:一是人必有一死,這樣他永遠不會有未來,生命會結束在意義尚未達到之時;二是就算不死,那表示未來永遠都不會來,因為未來就像是在馬的額頭前掛上一條蘿卜,不論馬兒前進多久,蘿卜永遠在距離它不遠的前方,蘿卜彷如未來。 
 

如果生命要有意義,我們引發的「為什麼……因為……」連續問答,必須在某一個點上停止,或最終的「因為」是可以抵達的終點。作為一個可觸碰到的目的,生命才會有意義。但問題來了。當這個目的真的達到時,接下來呢?一旦我們達到人生的某個目的,接下來人們就沒有生存的目的了。有人認為,再設一個目標就行了,但作者認為這是逃避這論述缺陷的方法。 
 
丹麥存在主義齊克果說:生命「必須在前瞻中活下去」,在一個不斷把未來轉換成過去之中的現在繼續下去。事實上,所有的成就,都發生在一個快速滑過的片刻。對此,我的理解是:有些事情你能夠持續進行,有些不能,而這個快速滑過片刻則是指涉後者,如你能「一直在看電視」,卻不能「一直開門」(時態問題)。
 


這兩種存在的對比,在書中以「美感領域」和「道德領域」來解釋。前者是指人們透過感官此時此刻體驗這個世界,但這些體驗通常會快速消融成為過去,而無法給人長久的滿足(我認為這和及時行樂的理念頗相近);後者則是指一些對人們而言具有恆久價值的事物,並會在時間中持續存在的事物,如計劃、教育、學習、藝術等等。黑格爾認為,這兩種極端能借由理性調和,但齊克果卻不這麼認為,只覺得這在基督徒身上才有可能發生。齊克果如此覺得,是因為「目標取向」的人生,其目的被鎖定在某個目標之上,這目標又是被系于特定時刻(意指人們多限于美感領域中)。基督徒能達到調和,在于他們相信無限的神:盡管這關于超驗體的部分,這個章節還沒提到,而作者也暫時只想在下一章節才討論這問題。 
 
就此,當人們本身是跨越時間而存在,人生目標卻被定于某個時間點;為了平衡,人們就必須同時爭取自己向往的狀態,與希望完成的事情。對于「希望完成的事情」,乍看和目標沒有兩樣,我的理解是,它並非稍縱即逝的成就,而是持續存在的達成的目標,如擁有子女(正常而言,子女自出生會一直伴你到老,你會一直處于「擁有子女」的狀態)。
 


回到「為什麼……因為……」的連串問答上,作者于是就「希望完成的事情」來做推導,並以「你瘋啦,誰會不想要過一個這樣美好的生活?」作目標終結。作者認為,這個答案不只較令人滿意,而且認定一種持續令人向往的生活狀態,可以是代替達到某種特定成就的。 
 
不過,關于達到一種讓人向往的生活狀態理論中,有人會以「讓我現在先努力賺錢,這樣就可以過我想過的那種生活」。作者認為這是個錯誤,因為如果工作的目標本身就很值得耗費時間,那麼許多現在就能掌握到的事物也同樣值得。生活品質並不會因為物質提升而有大幅度差異。如果為了未來而犧牲現有的享受,那他是過分高估未來生活優于目前生活的程度。另外一個問題在于,未來不足以美到能合理化過去的辛苦,況且未來也不會來。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能活到預設的程度,那是把期待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。
 


當然,有些人能夠享受工作本身,並同時樂于工作後所滿足的特定生活狀態。不過,作者認為人們總是傾向期待未來的事物。我們會陷入「等到我……的時候」的思路,其中一種理由是我們保持一種「自我欺瞞信念」,拒絕某些事情是在我們的掌握和責任範圍內,並認定此事受制于外在因素。
 


羅爾斯多亞派哲學家奧理略說:「如果你受到任何外在事物所擾,困擾你的其實並非事物本身,而是你對事物的判斷。而且,你有能力現在就把這個判斷一筆勾銷。」沙特說:如果一切操之在我,事情搞砸的話就不能怪別人了。我們希望外在因素能完美,這樣我們才能快樂。但作者認為,人生會不會本來就是不完美的,更重要的是要去接受這種不完美。沙特基于此說:人們有接受存在「真實性」的需要。
 


總結而言:人們存在的目的無法系于一個特定時刻的成就,所以需要一個持續向往的狀態,但切記勿有「等到我……的時候」的想法,並留意自身態度。作者最後提出一個問題:會不會有一種情況是,可能有某些生活狀態就很值得過下去,而且有意義到讓生命有目標?